手机版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方快讯

凝聚正能量 画好同心圆 疫情中各地创新宣传教育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20-04-22

2020-04-22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新冠肺炎疫情延续数月,这场全民阻击战,使得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迎来了一次测试和检阅。而对环境宣教工作来说,同样面临着一场大考。

  “没有比以往清闲啊,反而更忙了。”在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环境教育团队刘敬奇的眼中,疫情以来宣教工作最大的变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克服困难,争分夺秒”。这场疫情更像是哨声,催促宣教工作快马加鞭跟上时代、跟进全民所需。

  内容之变

  权威声音科普常识,按需出品强调实用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生态环境宣传部门发挥各类传播平台作用,报、网、音、屏、端齐头并进,高密度、多层次、立体化传递权威政策信息,普及科学防疫知识,持续强化正面宣传教育引导。

  “24小时不得关机,在疫情防控中绝不能有半点含糊。”在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党支部迅速召开支委(扩大)会议,安排部署宣教中心疫情防控工作。省宣教中心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疫情防控组、舆情监测组、媒体宣传组、后勤保障组。

  在安徽,省生态环境厅专门印发通知,强调履行法治宣传教育职责,运用电子化、网络化方式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维护社会秩序稳定,营造良好社会法治氛围。

  疫情期间,北京市环保宣传中心邀请水务科普人员录制环保课。

  记者梳理发现,疫情期间各地注重宣传实效,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生态环境门户网站,发布疫情防控相关信息,集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通知等;另一方面,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开展疫情防控法律问答、官方发布的公众防护指南、疫情防控公益广告等宣传,履行公益普法责任。

  疫情防控工作中,还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展现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在宣教的主战场,这样的内容更不可缺席。

  在疫情的“中心”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设立的宣传组密切关注着省内17个地市州环保抗疫情况,全方位展示环保铁军风采。每天整理收集的上百条新闻线索放在当日例会上集思广益,让感人故事、暖心瞬间成为主角。

  在山东青岛,市环保宣教中心党支部多次跟随业务管理部门和执法人员深入防控现场拍摄,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及时发布一线报道。

  在陕西汉中,宣教干部每天与县区生态环境分局多频次联系,收集环保一线疫情工作动态,制作编发《抗击疫情 汉中市生态环境系统在战斗》微信号图文系列报道。

  不仅如此,宣教内容的变化,还体现在针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更花心思、强调实用、“对症下药”。

  “从早上到深夜,要随时翻阅‘广东发布’‘广东卫生信息’‘学习强国’等权威发布平台的信息,同时收集各地市生态环境系统一线抗击疫情信息,即刻进行选题策划、整理提炼,及时推出宣传。”广东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社会宣传部主任梁光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通过深入政策解读宣贯,让社会公众知晓疫情产生的医疗废物废水得到了妥善安全处置,也是给公众吃下一颗定心丸。”

  采访中,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刘敬奇告诉记者,要结合当下疫情开展宣教,从内容的选择到推出的时间节点,都要反复推敲。“录制视频讲解的内容,得先形成文字,再制作成PPT,最终还得几次审核后才能推送。工作量比以往大多了。”

  凭借精心设计的内容、用心传递的声音,环境宣教在疫情中唱响抗疫主旋律,为群防群控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宣传支持。

  形式之变

  助力抗疫线上为主,创意互动灵活多样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也是为了全人类的公共安全。”在名为《野味之蛊 环保之法 生活之重》的线上环保课上,北京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董雁将这一道理通过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

  疫情期间,由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中心录制的视频环保课堂,通过网络与工大附中十八里店分校、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等近20所学校的师生们如约见面。

  而网络的另一端,远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金穗民族中学的师生们得知视频课上线后,特地将这节环保课选作为主题班会。全校近千名师生共同观看视频,一起学习、讨论。

  课后,同学们通过设计宣传标语、编写倡议书、绘制小图画、书写观后感等方式,号召家人、朋友积极参与到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的行动中。

  一堂课,把天各一方的人们汇聚一起,也把绿色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中。类似这样的线上环保课堂不止在北京,因受疫情的影响,许多地方都将环境宣教的“主战场”调整为“线上”,以更好地助力疫情防控。

  河北张家口借助绿色学校开展主题网络倡议活动,号召师生“善爱生灵 共享和谐”,并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倡导全社会摒弃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践行科学健康饮食文明新风尚。

  疫情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创新思路,策划将环保设施和环境教育基地公众开放活动也“搬”到线上,通过拍摄制作生动的图片、动画、短视频等方式,开展“在线开放”,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开启绿色之旅。

  浙江嘉兴“线上”开放嘉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邀请“环保小姐姐”向公众普及知识,回答群众关心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在江苏南京,环保设施不仅可以“全景宅看”,还以漫画的形式,揭秘城市垃圾处理背后的“守护神”。

  线上方式灵活多样,不少地方开设的生态环保宣讲“微课堂”深受公众欢迎,“一图读懂”、短视频等新颖的形式,也助力生态环境专业知识传播得更远,为取得疫情防控全面胜利贡献一份力量。

  形成声势

  充分调动广泛参与,统一战线奏响强音

  疫情里的3月,正值“成都环保志愿服务月”。“疫情没有阻挡住我们的脚步。”成都市环保志愿者联合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围绕疫情防控制作了系列科普宣传短视频、举办网络植树节等活动,不仅服务了战“疫”,也打开了环保志愿服务的新局面。

  环境宣教离不开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的统一战线。疫情中,众多环保NGO、公益机构及志愿者团队等迅速行动,在环境宣教的大舞台上携手前行。

  1月24日,自然保护民间机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微博上发起#对非法食用野生动物说不#话题,19名院士学者联名签字呼吁,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800余万,讨论10.8万。

  1月27日,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也联手中国环境报社、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等4家机构单位,联合发起了立法禁食野生动物的建议书。短短几天内,百余家机构和个人参与到联合署名中。

  随后,自然之友联合山水等机构发起《公众对野生动物消费、贸易、立法意愿的调查》。截至2月14日,这份调查问卷的参与人数达10万。

  中华环保基金会“观爱自然直播月”活动海报。

  倡议宣传有了公众如此强烈的积极回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公众参与。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到野生动物保护以及呵护自然、爱护自然的话题上,也是环境宣教所发出的一次震撼强音。

  更多的环保组织如猫盟、守护荒野、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等还在持续集中“发力”,在互联网上展开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等相关科普;4月,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也联手众多环保机构,举办“观爱自然”主题的直播月活动,意在推动和激励公众对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个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

  “面向公众开展环境教育与倡导本身就是我们主要的工作方式之一,唯其如此,才能推动越来越多绿色公民的出现与成长。”自然之友品牌传播总监何苗对记者说,当公众对“野生动物与公共健康”话题的关注度提升,更要加以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宣传倡导,让公众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连结是弥足珍贵的。

  “也要让公众意识到,来自切身经验、科学理性的发声,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传达到立法与政策倡导层面,以此更能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何苗说。

  同频共振,各方集结,涓涓溪水终将汇成洪流。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张黎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