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栏 >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 > 地方动态

成都高新区:“五四”工作法攻坚污染源普查入户工作

发布日期:2018-12-17打印字号:【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已经进入普查入户的关键时期,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严格按照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普查办的要求,统筹规划、攻坚克难,创新性地推出“四手准备、四种手段、四套制度、四级审核、四类运用”的“五四”工作法,全方位推进工作,奋力打好普查入户攻坚战。

  对症下药 攻坚克难

  通过全面清查,成都高新区全面掌握了普查工作的几大特点:一是“高富帅”与“乡村范”并存。既有打造的耀眼的万亿级产业功能区,又有不甚发达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大型跨国公司,也有乡镇小厂。二是行业分布广泛,既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和新经济产业,也有传统制造加工业。三是空间跨度大。成都高新区 “一区四园”共643平方公里,呈现“割据”格局,分别位于成都市西北、中南和东南,普查对象分散,入户工作量较大。

  几大特点加大了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难度,带来重重挑战。为此,成都高新区精心部署,通过严密的组织架构、缜密的制度建立、紧密的倒排时间,积极、有序、精准地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名录库中近万家企业的清查,确定最终纳入普查的对象共527个,并按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佐证材料收集,率先完成对527个普查对象、36个移动源、164个行政村的入户调查,纸质表格、电子表格、互联网录入、空间信息采集填报率均达到100%。同时,根据该区特点,新增研发类企业、4S店和大型餐饮三类污染源调查,做到查用结合、为用而查。

  四手准备 有备无患

  普查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在开展工作中,高新区注重从组织、技术、舆论、方法四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注重全面发动、整体造势。

  三级动员,做好组织准备。充分发挥成都高新区“小机构、大服务”机构特点,成立精干高效的普查领导小组,实施“管委会、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动员,建好组织构架、工作机制,配备专职人员20人,普查员115名,落实专项资金639.5万元,并做好办公条件保障。

  内调外引,做好技术准备。通过区内选调、区外引入等方式,组建一支由环保专家教授、省级学术带头人组成的技术顾问团队。同时,通过政府采购引入由四川农业大学负责入户调查,四川凯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负责监测分析,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负责质量控制等三支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为普查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宣传造势,做好舆论准备。成都高新区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方式,在全区范围内持续开展污染源普查宣传,营造氛围。同时,高新区还采取制作调查服装、专用手提包、笔记本“入户三件套”;发放普查手册、宣传单、宣传扇、专用笔;以正式文件形式对外公布普查工作人员证件编号等形式扩大普查工作全员知晓率。

  教育培训,做好方法准备。成都高新区采用“外培内训”的方式,一方面认真选派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组织普查相关人员到大学进行集训;另一方面根据工作需求邀请行业专家,省市普查办通过集中授课、分类培训、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对普查员、普查指导员、企业环保人员进行普查技术、普查知识培训。

  四种手段 提质增效

  普查工作涉及行业多,参与人员多,如何更好地彰显效率,高新区摸索出标准流程、预约入户、倒排工期等方法,有力助推工作提质增效。

  标准流程,务求准确。成都高新区在对全区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行业类别对普查小组进行任务分配,使其在入户过程中能着重把握具体行业的特点和产污环节;同时,通过企业试点,制订入户调查标准化流程,规范表格填报、资料收集、拍照取证、资料复查等工作程序,降低了由于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导致的入户质量差异,全面提高了入户指导的准确性。

  预约入户,提高效率。普查员与企业保持良好沟通,提前熟悉企业概况、工艺流程等基本信息,在预约入户时间时,同时通知企业按资料清单准备佐证材料,以提高现场填报效率。在现场填报过程中,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若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问或者难题,则及时反馈,由技术负责人每日进行集中解答,不能解决的与质量控制组沟通或上报上级普查办。

  “三个同步”,强化质控。成都高新区打破“后质控”的传统模式,将质量控制引入普查全过程,摸索形成“三个同步”质量控制法,即质量控制组和入户调查组同步制定工作计划,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将质量控制工作渗透进入户调查每一步;质量控制组全程同步监督入户调查组工作开展进度,严格把控各阶段时间节奏,确保工作按时间节点完成;在数据录入阶段,质量控制组同步进行数据抽检,及时反馈审核意见并要求限时整改。

  倒排时间,确保进度。成都高新区普查办针对入户调查工作时间短、技术难度高的问题,通过严密的安排和调度,倒排入户调查时间表,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普查员;实施“日调度”,要求入户调查组将每日工作情况、现场照片发布于工作群;由质量控制组对入户企业进行随机电话回访,了解普查实际开展情况;并协调、跟踪,统一把控入户进度。

  四套制度 有章可循

  纲举目张,制度先行。为顺利推进普查工作,高新区从制度管理上进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沟通、报告、档案、责任等全套制度,逐一落实责任,高效推动工作。

  沟通制度加强协调协商。成都高新区建立周例会、第三方工作对接会和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工作。研发“成都高新区环境污染普查”APP,利其器而善其事,加强内部即时工作沟通交流。建立普查对象工作交流群,强化宣传、答疑和工作沟通。

  报告制度保障上传下达。成都高新区普查办建立健全了“急事急报、专事专报、问题即报”的报告制度,要求各街道(乡镇)和第三方以周工作简报等方式向普查办汇报工作情况、问题疑难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普查办及时将工作简报上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以及时把握工作进度、调整工作思路。

  档案制度注重“一源一档”。成都高新区创建 “一源一档”制度,对所有污染源普查对象逐一建立档案,在每个档案册中加入档案管理单,内容包括企业对应的普查员信息、档案增添记录、审核修改记录等;各阶段的原始资料收集、整理、分类后进行存档,体现工作过程;资料交接时,收集者和管理者均需签字确认。

  责任制度突出考评问责。成都高新区普查办严格评价考核,印发第三方管理制度,参与此项工作的第三方需制订半月工作计划,由高新区普查办根据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最终合同金额挂钩,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同时明确要求,针对各部门、各街道(乡镇)普查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工作推进不力的情况,将报告纪检监察部门予以执纪问责。

  四级审核 保证质量

  高新区调动多方力量,通过加强自查、交叉审核、专家内审、质控审核层层把关,有效保障工作质量。

  自查自审,夯实质量。普查员依规对所负责企业的数据资料、填报表格进行审核,并如实填写《自审备注表》,包括问题、建议和修改情况等。

  交叉审核,提高质量。由相近行业指导员集中进行交叉审核,并将交叉审核意见填入《自审备注表》,返回原普查员逐一修改后再次进行交叉审核。

  专家内审,提升质量。由顾问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专家组。专家组根据自查自审和交叉审核的情况,对数据再次进行审核,无异后提交质量控制组。

  质控审核,确报质量。由质量组对提交的所有普查对象报表和佐证资料进行全面审核。质量组将审核意见反馈,要求逐条响应,限时整改,形成质控闭环。同时,质量组根据行业、区域分布,结合重点源清单,按比例抽选企业进行现场核查,确保质量。

  四类运用 探索扩展

  排查不是目的,如何查用结合、推动工作,高新区向纵深、行业、科研运用推进,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新之道”。

  辅助决策,纵向运用。成都高新区环保系统已尝试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生态环境底数运用于《成都高新区“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期评估和调整工作,并拟将普查成果呈报高新区管委会和上级部门,建议充分运用于经济社会事业的各类规划、定位和调整,作为决策重要依据,推进绿色发展。

  对外共享,横向运用。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将普查数据与经发系统牵头“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紧密结合,实现相辅相成。下一步,拟加强普查成果对外共享,运用于城市建设管理、产业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发挥更大成效。

  内部分享,行业运用。成都高新区正积极尝试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成果有效应用到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工作中,将普查数据作为环评审批、生态环境执法、总量减排、排污权交易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比如将普查中的锅炉普查数据作为《成都高新区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方案》制定的重要基础,以及作为目前正在开展的成都高新区大气污染源解析和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重要依据。

  促进科研,科学运用。成都高新区积极探索用普查数据带动生态环保科研,建立环境质量变化模型,研究大气、水污染防治规律,探索科技治霾、科学治水、科技治土新方法,推动生态环保工作科技化、智能化、大数据化,谱写成都高新区生态环保新篇章。

  来源:中国环境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