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亮点模式(截至2020年10月31日)

2020-12-08

2020-12-08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一、工业领域
  (一)实施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推动重点产废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绍兴的产业结构是以传统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等行业为主导,受限于行业特点,近年来的发展逐渐陷入瓶颈。市委、市政府抢抓省级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机遇,加快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现代产业集群制造升级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实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刮骨疗伤的勇气实施市区印染化工产业跨区域集聚提升。 
  在集聚提升中,始终坚持“搬迁不是简单平移,搬迁过程即是提升过程”的指导理念,做到集聚与技改、集聚与投入、集聚与提档“三结合”,突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全力推动印染化工企业向数字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34家印染企业组成的五个组团已全部签约落户并开工建设,余下13家也选择兼并重组、转型发展和征收退出方式取得实质性突破;化工企业依据专业机构评估、企业实际产能和国家新石化规相关要求全部制订了“一企一策”,明确了提升路径,21家企业也于7月28日全部签订了落户协议。
  此次跨区域集聚提升后,预计可腾退印染化工企业用地6000余亩,减少日污水排放量13.6万吨,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高端”的现代产业集群,合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知名”的集群制造高地。
  2019年,全市印染、化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13.7%、17.2%。今年1-6月,虽受疫情影响,但印染、化工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仍保持正增长,尤其化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体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创新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直通车”模式
  利用危险废物处置单位承担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通过提前摸排小微企业危废产生情况,建立小微企业分布一张图,以乡镇街道为网格进行集中签约,由危废经营单位上门服务指导规范化贮存,每月提前申报统计,定时、定点、定线精准清运,第一时间实施无害化处置。该模式既解决了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贮存不规范,拉运不及时,处置成本高等难题,又便于政府部门监管,提高了危废收运处置效率,更具有危废服务指导及时,处置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等优势。目前上虞区已将270余家小微企业纳入收运体系,每年收运处置危险废物达1700余吨,小微企业收运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三)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打造生态环境绿色屏障
  我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于诸暨市率先启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为参保的20家企业共排查环境风险隐患点150余个,缴纳保费92.96万元,保险金额达到1.35亿元,为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今年以来,越城区在充分调研前期环责险试点工作经验和困难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探索通过“保险+信用+监管”三方联动模式,以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为切入口,以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风险防控为核心,采取企业突发环境风险等级等方法评估企业环境风险,为辖区内环境高风险企业提供环境污染事故保险服务。同时,保险机构、环境监管部门和企业联动打造“保险保障+信用评价+平台监管”的业务模式,形成涉废企业一体化绿色金融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将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降至最低。到今年年底前,全市所有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将全面实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四)创新技术,实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行业绿色循环发展
  绍兴凤登环保有限公司通过近两年技术创新,投入 3 亿元,成功研发具有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高浓度废液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示范装置项目”。技术创新“另辟蹊径”。以高热值、高能量工业废物来替代所需要的反应物煤炭作为燃料。其创新点在于实现废水代替水,可磨固体危废代替煤的绿色循环发展,达到固废、液废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可使煤能源消耗降低 50%左右,危废资源化达 95%以上。危废精细化处置,适用于重金属含量低或不含重金属的有机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并实现其中碳、氢、氧元素的高值化利用,尤其适合高浓度有机废液等危险废物在一定情况条件下资源化无害化的安全处置。经济效益“独树一帜”。凤登环保发明的技术已列入环保部《2017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该技术具有运营时间长、技术成本更低、连续稳定处置等显著优势。 生态保护“意义非凡”。一是尾气资源化利用,该技术对有机类危险废物处置后,所产生的气体作为生产合成氨的原料气,无尾气产生。二是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既降低了煤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又使用工业废液代替水,节水效果十分明显。
  (五)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医疗废物和医疗机构可回收物监管
  试点建设期间,我市建成绍兴市医疗废物智慧监管平台并覆盖到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血站。拉高标杆,推进工作扎实落实。 目前全市30家二级医疗机构、103家乡镇(街道)卫生院、疾控中心、血站、民营医院等207家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产生、收集数据已经实时上传医废智慧监管平台,可以实时查看。各医疗卫生机构也可实时查看本单位医疗废物产生、上传数据,并可根据预警信息及时查看、调阅。同时,大力推动医疗废物中可回收物回收,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台账,确保应收尽收、账实相符,可回收物资源回收率超过达到99%,超过试点建设目标要求。
  (六)全面启动“家庭医废”处理试点工作
  越城区启动“家庭医废”处理试点,打通医废处理“最后一公里”。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全区首家“家庭医废”回收试点单位,四项措施正式启动了“回收家庭医废”工作。一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全面动员社区干部、家庭责任医生,通过知识讲解、发放宣传图册、社区宣传窗、大屏幕滚动宣传等方式做好宣传,营造试点氛围。二是落实家庭医生责任制。各社区责任医师对本辖区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整理居家胰岛素注射治疗、测血糖患者名单。各家庭责任医师根据名单发放一次性利器盒,并指导患者正确放置医疗废物,过期利器盒上交家庭责任医生,再发放新盒。三是推行积分兑换制。增设家庭医疗废弃物回收管理项目,家庭医废以旧换新,变废为宝,回收兑积分,积分换健康,增加回收率。四是家庭医废回收纳入智能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家庭固废回收二维码,专门开设回收通道便于集中管理。
  (七)全面启动土壤污染修复土工程
  为解决传统土壤修复模式存在的临时场地建设标准不高、修复后土壤消纳出路困难、分散治理效果难以保障等问题,绍兴市抓住“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契机,全面启动绍兴市污染土壤修复中心(越路环保)建设。该项目位于绍兴市滨海新区,总占地面积约335亩,投资约4.5亿元,年处理污染土壤能力达50万方。
  主要工艺:污染土壤通过密闭车辆运输至暂存车间进行分类暂存,随后输送至筛分车间进行预处理,根据污染类型分别输送至不同车间进行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采用固化稳定化工艺修复;中轻度有机污染土壤采用常温解析或生物通风工艺修复;重度有机污染土壤采用热脱附工艺修复。修复后合格土壤通过配套设施,生产各类陶粒和自保温砌块等,实现无害化消纳和资源化利用的双重效益。同时,针对各项工艺流程,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
  本项目具备规模化、规范化、集成化优势,能够实现污染土壤的高标准治理、全流程管控、多途径消纳;有利于加快修复进度,降低修复成本,提升修复质量,减少修复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污染,有效化解传统修复模式的痛点和难点,实现了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的有机统一。
  (八)诸暨市攻破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瓶颈,建成绍兴地区首个尾矿综合利用项目
  浙江诸暨七湾矿业有限公司尾矿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约3000万元,设计规模40万吨/年。项目购置采砂船、高频旋流器、压滤机、潜水泵、渣浆泵、压榨泵、烘干设备等国产设备,采用干采和水采联合回采的方式,回采的尾矿经旋流分级、浓缩、机械压滤、烘干、检测后作为建筑材料外售。整个工艺流程中废水全部循环利用,烘干采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热源。实现了对现有约100万吨库存尾矿和选矿产生的约3.68万吨/年尾矿的综合、安全利用。按85%的尾砂回采率,综合考虑天气、施工环境等不利因素,计划年回收利用量约25万吨。2020年4月,项目建成并投运,目前运行情况稳定。
  (九)突破活性炭资源化利用难题,实现活性炭再生
  诸暨市浙江科超环保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外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开发协作关系,采用活性炭再生装置及其再生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和活性炭活化生产设备等科学技术进步奖,突破活性炭资源化利用瓶颈,实现活性炭再生。活性炭再生项目设计规模2万吨/年,占地约1.2万平方米,投资约5000万元,主要产品为粉末状、颗粒状和柱状活性炭。再生后的活性炭具有脱色、提纯、除杂、除臭、去异味、载体、净化回收等特性,可用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和废水的深度净化,生活、工业水质净化及气相吸附等。
  (十)抓牢一般工业固废收运环节,不断完善工业固废分类收运体系
  不断健全了印染污泥统一台账、统一清运、统一处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的“五统一”模式。针对我市特色产业,如印染、纺织、造纸、制鞋等企业产生的其中不具有利用价值的一般工业固废,探索建立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诸暨市率先全市于2019年11月印发了《诸暨市轻纺类固体废物集中收运处置实施方案(试行)》,按照“源头管控精细化、收运过程专业化、集中处置规范化”总思路,将下辖16个乡镇的工业垃圾收运后运至八方热电有限公司焚烧处置,为诸暨市工业固废规范化处置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柯桥区、越城区针对纺织废料,嵊州市针对造纸废渣分别建成特色工业固废收运体系。
  二、农业领域
  (一)推动农废资源化利用,推动秸秆综合利用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毛竹、雷竹秸秆砻糠覆盖技术和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嵊州市崇仁镇高湖头村每年农历十月中旬开始利用秸秆覆盖毛竹,可使竹林提前到春节前后出笋,笋价可达30元/斤,提前至12月底最高可达80元/斤,按春笋亩产6000斤计,产值达3.5万/亩,经济效益增加十倍以上。以高湖头村省级毛竹精品园为例,竹园总面积600亩,其中毛竹精品园栽培面积60亩,每亩竹园覆盖所需稻草能全量利用16亩秸秆,60亩精品园能全量利用稻草近1000亩。崇仁镇雷竹栽培共2000多亩,其中坑口村就多达800亩,每年11月到12月份坑口村利用稻草秸秆覆盖雷竹,每亩竹林能全量利用稻草10亩,以10%的竹园采用秸秆-砻糠覆盖技术栽培计,坑口村能全量利用稻草800亩,崇仁镇需稻草2000亩。积极推进秸秆多种形式粉碎还田,目前已建成上虞盖北镇、丰惠镇秸秆粉碎中心2处,年处理葡萄、猕猴桃秸秆2万吨。推进秸秆气化工程,诸暨市在山下湖解放村、王家井娄家村新实施秸秆生物气化沼气工程,新增各类秸秆利用能力0.2万吨。同时,加强农业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全市共建设农作物秸秆收储网点31个,秸秆农业机械合作社9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企业11家。目前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3%。
  (二)多措并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1.突出源头减量,巩固提升分类覆盖。
  去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以“一分两清三化”,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清理乱堆乱放、清理空倒房,公厕洁化、“三线”序化、庭院美化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由各地乡村振兴暨“五星达标、3A争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组织部门会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主管部门牵头开展整治提升行动,提升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典型,如诸暨市枫桥镇三江村建成全市首个村级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通过智能化考评激励农户开展垃圾分类;柯桥区福全街道欣华村实施农户源头自主分类、自主投放模式,村民源头自主投放准确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2.推进设施建设,提升分类处理能力。
  推进易腐垃圾处置站点建设和管理。完成了上虞岭南、陈溪、上浦3个省级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348个(含处理农村易腐垃圾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能力853.8吨。从处理模式上来分,机器成肥处理站94个,沼气厌氧发酵处理站182个,太阳能堆肥处理站72个。今年新建21个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站点项目中,新昌县七星街道杨梅山村处置站于2月上旬竣工,已投入正常使用;新昌县儒岙镇新合村、小将镇巧英湖村和沃洲镇处置站基本完成建设。
  3.创新监管手段,推进智能分类模式。
  试点推进智能分类管理模式,探索实施一户一卡、扫码积分、量化称重、在线监控等方法,如诸暨市创新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全链条”监管平台,探索智能分类模式,试点覆盖10个村,以收运、易腐垃圾处置终端数据为基础,建立源头环节农户分类质量排名体系,收运环节量化分析体系,处置环节在线监测分析体系,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管能力;又如上虞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心安装监控设施,通过信息化管理严格控制非生活垃圾进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4.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垃圾分类习惯。
  成立全省首个规模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主管部门、乡镇(街道)、村、学校等133名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为进村入户宣讲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理念,举办宣讲团培训活动,统一设计讲课流程,梳理分类知识,对宣讲团成员进行示范培训。
  2019年全市共有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站点348个(含处理农村易腐垃圾的厨余垃圾处理中心),设计日处理能力856.8吨,今年将新建21个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站点(71个项目村),预计新增处置能力59吨。组建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宣讲团,进村入户宣讲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示范村和分类投放准确村建设,已累计建成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9个,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19个,今年新创建省、市级示范村各20、50个和示范片区6个,培育市级垃圾分类准确村313个。截至目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覆盖率86.7%。回收利用率45%、资源化利用率 91%、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实施“肥药两制”改革,抓好农废回收监管
  2018年以来,我省创新启动了“肥药两制”改革,从制度层面加快推动化肥、农药科学合理施用,推进农业生产从单一追求产量向追求生态、质量、产量和效益并重转变,保障农业绿色发展。上虞区作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积极出台“肥药两制”实施方案,打造了具有上虞特色的“肥药两制”工作样板,形成“实名购买-定额施用-农废回收”的运作模式,实现肥药实名制购买100%全覆盖,农业废弃物100%回收处置。
  首先“互联网+农资”实现购买“实名制”。依托浙江省农资监管信息化系统,上虞区150家农资经营店已完成农药实名制购买100%全覆盖。购买者在购买农资时需出具个人身份证明,农药经营者应用农资信息化系统如实登记购买者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农药名称、用途等电子台账。
  其次“建网+联动”实现农废回收处置“双满分”。建成1个总回收点和126个下级回收网点,落实2家农废处置单位,形成农废包装物回收处置网,确保全区农废包装物应收尽收、该处则处。整合从使用到收集处置的各方力量,形成农药使用者主动上交、农废回收点日常收集、回收公司定期收拢、处置单位集中处置的工作流程。2019年我区落实专项工作资金400万,回收农废包装物1131万件,处置174.49吨,实现回收、处置率“双满分”。 
  再次 “创建+奖励”提升“两制”工作积极性。对农资经营示范店实行奖励机制,上虞区印发了《绍兴市上虞区农资经营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奖励机制对验收合格的农资经营示范店给予创建经费补助1万元/家,2017-2019年已创建25家农资经营示范店,以点带面引领我区农资经营规范化水平。绍兴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细则》,对创建耕地质量提升实施化肥施用定额制的经营主体给予3万元/户奖励。
  目前全市已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524个,归集企业6家,无害化处置参与单位4家。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标准化仓库建设,上虞已完成建设,其他地区正有序推进。2019年农药废弃包装物产生量391.86吨,市级回收量552.63吨(含历史存留),回收率为141.03%(含历史存留);已处置574.28吨,处置率183.18%(含历史存留)。今年1-9月全市实际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236.76吨,回收率48.15%,处置205.06吨,处置率47.07%。
  (四)因地制宜,建立废旧农膜回收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公众参与、多方回收,因地制宜建立政府扶持、市场主导的农膜销售及回收利用体系。一是探索地膜回收“以旧换新”,地膜残留高的地块不纳入“三品一标”认证体系,不享受财政奖励。二是推进农膜专业化回收利用,完善废旧农膜回收网络,盘活已有农膜加工再利用能力。明确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农膜回收方面的约束性责任,引导相关主体开展废弃农膜回收,鼓励农膜回收利用体系与可再生资源、垃圾处理、农资销售体系等相结合,就近就地、合理布局,确保环保达标。探索推动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对农膜重度污染农田,各地要通过农田综合整治等方式开展存量残膜专项治理。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指导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农膜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工作。今年1-9月,全市农膜使用量2414.1吨,回收处置量1593.4吨。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执法,针对生产、销售、使用0.01毫米以下超薄农膜的问题加大专项查处力度,2020年上半年依法查处不合格农膜销售企业3家,检查农资经营店、使用单位100多家(次)。积极开展可降解农膜试验,已有7个果蔬基地开展试验示范。
  (五)“精益求精”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置探索
  为确保食品、生态环境安全及畜牧业健康发展,助推“无废城市”建设,上虞区通过采取统一上门收集、密闭冷藏运输、高温焚烧处置等一系列有效举措,持续推进病死猪无害化处置工作,实现病死猪无害化处置率 100%。 
  一是处置方式提档升级。自上虞区实行病死猪无害化处置 工作以来,已由早期的养殖主体及有关乡镇建立无害化处理池,进行深埋处置,逐步向各养殖户自行建立冷库、冷柜暂存,专业第三方处置单位集中收运、焚烧处置转变。 
  二是处置能力强化提升。2018 年上虞区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项目进行整体搬迁,总投资 2.2 亿元,建成新一代农牧废弃物(病死猪)处理设施,全区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000吨/年提升至3000吨/年。 
  三是处置技术创新提高。目前上虞区病死猪无害化技术除了依托焚烧技术外,还大力创新引进余热回用、残渣固化等资源化、无害化技术,提升了能源利用率,提高了残渣稳定性,最大限度减少二次污染。 
  四是政策保障持续发力。通过制定上虞区生猪保险与无害化集中处理联动实施方案,将生猪保险理赔与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置相衔接,建立起主管部门监督、保险公司理赔、第三方单位处置等联合工作机制,实现政府保障、第三方负责、养殖户减损的良性模式,确保病死猪从出生到无害化处置“无死角”。
  (六)深入开展农业绿色生产
  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19年建成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1个(上虞),成功创建农业绿色省级先行区7个、市级先行区45个。制订全市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工作要点,各区、县(市)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全部纳入创建范围,力争到2020年底,再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2个,创建农业绿色发展省级示范区12个、市级45个。深入实施“肥药两制”改革,出台《绍兴市农业投入化肥定额制实施方案(试行)》,推进相关试验田方建设。2020年1-9月,全市商品有机肥推广面积26.5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346.8万亩,实现不合理化肥减量957.5吨;建成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3个,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93.2万亩、统防统治面积84.9万亩,实现农药减量57.9吨。开展绿色食品认证,2019年全市新获证绿色食品13只,绿色产品面积增加18882亩,申报绿色食品续展产品28个,续展率达90%,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累计达116个,三品认证率56.97%。
  (七)大力实行畜禽生态化养殖
  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快畜禽粪污密闭式发酵罐推广应用,今年启动十个示范场项目,目前已有六家规模养殖场完成安装。积极研发、推广环保型饲料,浙江科强作为省级环保型饲料试点企业,率先进行环保型饲料试验。强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市共有3家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加大高标准牧场建设,去年完成24个省级美丽牧场、26个市级美丽牧场建设,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生态牧场151家,其中省级101家,今年计划创建5家省级美丽牧场;组织实施“百场引领,千场提升”行动,目前已完成改造提升424家,完成率69.3%,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处理率为90.25%。
  三、生活领域
  (一)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运——探索创新“路长制”
  试点建设期间,越城区率先在城区解放路、中兴路、胜利路、人民路、延安路五条主要道路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运,并创新实施“路长制”,实现道路垃圾不落地。一是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运模式。城区主要道路“撤桶建点”,实行垃圾定点定时上门收运。已开展两批道路“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收运”试点工作。二是创新三级“路长制”。由局(大队)领导担任道路一级“路长”。在一级“路长”的带领下,各级路长上路靠前服务,随车现场指导收运工作,相关街道(社区)、区环卫处和区环境集团、各中队以及随车收运人员,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工作要求的流程、时间节点履职到位,积极开展沿街分类垃圾投放宣教、指导、督查等服务工作。又配套实施了“四分三定”收运方法、随车城管队员“三服务”制度和监管督办“三乱四罚”制度,有效遏制了“乱投、乱放、乱摆”等 “三乱”现象。保障了三级“路长制”工作有序、平稳、高效推进。确保城区五条主要道路生活垃圾定点定时收运工作长效有效运行,做出示范,做出样板,做出精品。
  (二)利用大数据积分兑换模式,实现垃圾处理形成良性循环
  上虞区盖北镇珠海村抓住‚“全民参与”和“源头分类”两个关键,探索完善分类投放要定时、分类收集要定人、分类运输要定车、分类处理要定位等“四分四定”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彻底改变了农村人居环境面貌。 
  分时分类上门收集。珠海村上午收集易腐垃圾,下午收集其他垃圾。收集员上门收集时通过高音喇叭分别用普通话和方言提醒村民。重新给每户配发了垃圾桶,在桶后面写上名字,户主自行管理、互相监督。一段时间后,群众源头分类意识逐步提高,能主动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 
  “大数据+积分兑换”提高积极性。为实现对垃圾收集、清运全过程、系统化管理,珠海村在每户的桶身上安装芯片,上门收集时,收集员通过清运车上的系统进行扫码、称重、拍照,判定是否合格,并将实时数据上传至系统,屏幕上会直接显示并自动积分。每月将积分公示在评比榜上,互相监督,同时,积分还可以到积分兑换超市换日用品,提高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人工+智能”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在镇政府帮助下,上虞区供销总社下属的资源回收企业在村里建立了回收点,村名把收集的可回收物送到该回收点,由工作人员进行分类称重,并积分,积分同样可以进行兑换,也可兑换成现金直接充入到微信帐户中。同时,村里还配备了一套智能分类垃圾收集箱,可自动识别群众投放的可回收物,并实现一体化自动积分和兑换物品,建成了“人工+智能”的再生资源回收系统。回收站点内的回收的再生资源由区供销社下属回收企业定期派人来收,进行集中处置。
  易腐垃圾回收利用。珠海村种植业发达,以葡萄、榨菜、芥菜为主的“一果两菜”和其他农作物产生的田间易腐垃圾量很大。除秸杆统一运到镇里秸杆回收中心进行处置外,其余村民日常耕作、生活产生的易腐垃圾将送到村易腐垃圾处置中心,经过菌种的发酵后制成有机肥,并分发给农户。至此,珠海村也基本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良性闭环式管理。
  (三)利用高温热解汽炭联产技术解决生物质废弃物利用难题
  柯桥区浙江润昇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昇新能源)自主研发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生物质高温热解汽炭联产技术,可将木屑、稻壳、园林废弃物、建筑废木板、废木料(包括废门窗)等城市废弃生物质转化为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高热值的生物质燃气或饱和蒸汽以及用途广泛、品质优良的生物质炭。生物质炭可制作活性炭、烧烤炭、火药炭、蚊香炭及炭基肥等系列炭产品。
  该项目设计年处置废弃生物质15万吨,产生物质炭4.5万吨,产工业蒸汽22.5万吨,整体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可节约标煤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7.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约2220吨,减排二氧化硫2550吨,节能减排效应十分显著。该项目生产全过程不产生废水,废气排放符合国家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生产环境始终保持干净卫生,整体能效比和自动化程度较高。
  (四)新昌县推进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黑水虻”
  为有效解决“地沟油”、餐厨垃圾油脂含量高常规处理较难等问题,新昌县于 2018 年引入首个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项目——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新昌县黑水虻养殖项目,采用“分选预处理+污水生化处理+黑水虻生物处理+油脂回收利用”专业工艺手段,实现餐厨垃圾100%无害化处置,每50吨餐厨垃圾可提炼1吨毛油、培育4吨成虫、20余吨肥料。
  新昌县餐厨垃圾处置中心是政府投资建设的 EPC 项目,项目总投资3400万元,利用黑水虻幼虫生长期内 24 小时不间断进食的特点,以6天为一个处理周期快速消解餐厨垃圾,系统设计处理能力餐厨垃圾50吨/天。配置预处理系统、油脂回收系统、黑水虻养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臭气处理系统和控制系统,将餐厨垃圾进行100%无害化处置后,转化成可出售的金属、粗油脂、黑水虻鲜虫、虫干、虫粉和有机肥。目前餐厨垃圾收运范围已覆盖城区所有学校、机关单位食堂、酒店和 80%的规模餐饮饭店。
  (五)大力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将其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工作之一,积极构建起由社区、村居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区级分拣加工中心及相关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目前已建成完整、先进的回收、运输、分拣、处理、利用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累计建成社区回收站点191 个、农村回收站点250 余个、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 12 个,培育和引进专业公司 7 家,居民开卡 12.86 万张,回收各类废旧物品6.1万吨,兑换再生资源回收积分约1.8亿分,受到老百姓广泛称赞。
  主要特点有:
  一是办好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扎实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市府办印发《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再生资源的工作对象、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各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制,制订具体实施细则,通过培育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或引进省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实施城市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构建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分拣加工中心为重点、相关企业为骨干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二是规范再生资源回收服务行为。按照布局规划统一、外观标识统一、人员着装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计量衡器统一、业务管理统一的“六统一”要求指导全市建设回收站点。同时,制定再生资源回收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取缔无证无照流动回收人员,定期举办再生资源回收工培训班,近300人取得“再生资源回收工资格证”,有效推进回收站点的规范运营和垃圾分类工作,现每天减少生活垃圾产出量近70吨。
  三是创新资源回收大数据管理机制,打通资源回收+商品销售网。依托“互联网+”科技,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数据监控平台建设,推广再生资源回收 APP、网站和 114-88 服务热线,建成市级监管平台 1 个、县级监管平台 7 个,实现回收价格、站点信息等可视化,形成“市区联动、平台融合、一网处置”网上再生资源新平台。居民凭借再生资源回收积分卡到超市门店兑换所需商品,实现资源回收网与商品销售网的深度联结,已促进各类商品销售额180余万元。
  四是全域推广资源回收站点建设,深化服务城乡生活环境治理。2020年,市府办下发《关于做好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将绍兴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由市区拓展到各县、市,结合乡村规划、农村社区管理、垃圾分类管理等统筹安排,做到每个行政村设立 1 个再生资源回收点、每个乡镇设立1个再生资源收购站、每县、市建设1—2个再生资源分拣加工中心。2019年7月10日,全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组织参加垃圾分类背景下供销系统服务城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可持续模式现场会的130余位代表来绍兴考察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给予充分肯定。
  (六)抓住“限塑”契机,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通过推进“限塑令”、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开展“光盘行动”等源头减量八大专项行动,从源头控制垃圾产量,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让“限塑令”落在实处,得到了陈奕君副省长的批示肯定。在全市35家超市门店推广使用环保可重复使用的袋子或篮子;10家农贸市场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出台《关于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的通知》《关于鼓励使用生物可降解垃圾袋的通知》,全市星级宾馆限制一次性消费用品,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市场、小区等使用生物可降解垃圾袋,在越城区率先实施,现已向市区发放生物可降解垃圾袋11.4万只。探索建立快递包装共享循环利用机制,从快递包装、配送、回收等环节减少快递包装用品。目前快递客户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不再进行二次包装的电商快件约60%,分拨处理场地循环中转袋使用率约80%,新建30个符合国家邮政局标准的快递网点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开展净菜进城行动,目前已在全市13家果蔬集贸市场开展果蔬菜皮就地处理、净菜进城试点。
  四、建筑源领域
  (一)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促进建筑垃圾源头减量
  发展装配式建筑和住宅全装修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创新发展、减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改善人居环境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绍兴市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号召,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跃升的战略举措。2014年5月,先后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地区”,2017年11月,被住建部正式认定为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中持续贡献力量,同时也为“无废城市”创建提供强大助力。
  截至目前,已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5家、浙江省首批建筑工业化示范企业6家,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2747万㎡,实施住宅全装修929万㎡。
  推进装配式建筑建造,相对于传统的现浇建造方式,可有效减少垃圾排放。一是装配式建筑采用工厂化生产,模具采用钢模具,可多次重复利用,并可以回收,可大幅减少施工现场木模板的使用,可减少木材垃圾约60%;二是钢筋帮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转移至工厂(工厂内扬尘控制难度相对较小),施工现场工序的减少可有效控制扬尘。
  住宅全装修相对于传统毛坯房交付,可实现主体结构、装修一体化设计,避免二者脱节后造成的结构更改,同时成品交付后避免住户装修过程中对主体结构、内隔墙、市内抹灰层、水电管线、门窗等一系列部品部件的拆除,整体可减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
  (二)先行先试,制定《废弃泥浆干化稳定土在路基中的应用技术指南(试行)》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绍兴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废弃泥浆是建筑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市针对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难的问题,研究制定了《废弃泥浆干化稳定土在路基中的应用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是浙江省内首创的废弃泥浆制路基技术,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市“无废城市”创建添砖助力。
  《技术指南》对泥浆干化土稳定土的生产过程及作为路基填料的性能指标,作了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适用于稳定土路基的材料、设备、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等技术要求,用于规范和指导稳定土路基的设计和施工。为解决路基填料土石混合料(宕渣)资源短缺、废弃泥浆土地资源侵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破除了当下粗放式建筑垃圾处理方式的困局,推动更快实现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三)运用“厂拌法”推动建筑泥浆资源化利用
  “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绍兴市城投集团致力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废弃泥浆100%资源化利用后替代宕渣作为路基填料的工厂化生产流程,是省内首家泥浆干化稳定土厂拌基地。目前技术研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行业规范编制、试点应用推广方面正全力统筹进发。
  城投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厂拌法”工艺属于全国首创,大大提升了再生产品的质量,破除了当下粗放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的困局。通过沉砂、调质、搅拌、压滤等一系列工艺流程可使100%的废弃泥浆转化为含水率低于30%的干化土,干化土再作为原材料,经过再加工,产出再生产品,回归应用于本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四)全面启动装配式建筑工厂化项目,实现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绍兴市城投工业化制造有限公司承担了新型高架装配式施工的重任,实现了从预制立柱、盖梁到箱梁整个高架道路的结构装配。生产基地达到了“绿色工厂”标准,生产过程实现了三废“零排放”。
  在快速路地面道路建设中,将产生巨量拆建、重建垃圾和桩基施工产生大量废弃泥浆按照“分层拆除、分类改良、全量利用”的解决模式,实现道路建设垃圾的绿色循环回用。
  对于拆除下来的沥青路面层,由城投工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热再生设备回炉重造,回用于新路的下面层;拆除下来的基层、路基层,由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分别通过1条拆除垃圾“全量化”利用生产线、1条渣土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分离出的再生骨料回用于新路基层,其他路网建设垃圾,经过改良后成为再生填料,回用于新路的路基层。
  对于桩基施工产生的大量泥浆,经过城投再生资源有限公司4条泥浆处置生产线和1条渣土资源化利用生产线,变身为性能优异的再生填料,可全部回用于新路的路基层填筑。
  通过该项目,快速路高架装配式可达近80%,减少40%的建筑垃圾;泥浆资源化利用减少300万方建筑垃圾;已经开展的四条快速路道路拆除垃圾可减少600万吨。
  (五)通过出台制度实现管控建筑渣土(泥浆)全流程监管
  出台的工程渣土和建筑泥浆处置管理办法,覆盖了全市行政区域内城市建成区、镇建成区和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以及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的其他实行城市化管理的区域,实现了全市一盘棋,确保了管理工作的同步推进。《办法》对工程渣土(泥浆)产生、运输、消纳、利用等各环节分别作了相应规定。按照《办法》的精神,制定出台了《绍兴市工程渣土(泥浆)处置管理实施细则》,对工程渣土(泥浆)产生、运输、消纳等环节实施“全周期”管理,确保了《办法》的落实生根。同时,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全市渣土行业规范管理。各区、县(市)也相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属地行业管理。联合公安、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建设全市工程渣土(泥浆)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对土方产出量、运输量、处置消纳量等实现标准化、精细化、过程化、闭环化管理,实现“人管事”到“事管人”转变,提升监管职能信息化、数字化、科技化水平,建立可控可防的长效管理机制夯实技术基础。2020年针对《办法》的专项整治期间,全市共出动执法队员24225人次,检查在建工地7002个,运输企业1150家,查处运输车辆抛洒滴漏的996辆,带泥运行(未净车出场)的458辆,未覆盖或覆盖不严的493辆,立案查处1400起,处罚金额363.44万元。同比去年同期的立案查处和处罚金额增长了491%和931%。
  五、综合类
  (一)党建“契约化”共建引领,推动“无废城市”试点建设
  通过“开展四亮行动、争做四大先锋”,动员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积极投身“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共谋亮身份,争做民情摸排先锋。共建亮承诺,争做质量监督先锋。共治亮行动,争做问题协调先锋。共享亮服务,争做长效管理先锋。我区于6月11日召开塔山街道、迪荡街道“推行四亮行动,争做四大先锋”活动动员部署会。塔山街道水沟营社区党委与共建单位党委联合成立党员红色志愿队,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环境保洁整治等工作,通过垃圾分类知识宣讲、知识竞赛,寓教于乐,吸引更多群众主动参与。迪荡街道云东社区与共建单位开展“1+6”签约模式,通过社区与物业、垃圾分拣员、居民、志愿者、迪荡街道综合执法队员的签约,以“大契约”带动一系列“小契约”,着力形成垃圾分类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二)“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绍兴为“无废城市”插上数字化“翅膀”
  按照“整体、智治”的原则,依托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平台,应用“四横三纵”数字化转型框架,统筹整合五大类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和重点产废园区、重点固废利用处置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用数字化手段对五大类固废实行全周期、智能化、闭环式管理,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探索推进固废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数字化监管体系。系统主要有三大功能。一是固废治理综合监控调度指挥功能。通过舆情监控、卫星遥感、视频轨迹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结合互联网+监管+信用,形成对重点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可监控、可预警、可追溯、可共享、可评估的全过程闭环管理。二是无废城市综合展示功能。通过大屏端、电脑端、手机端综合展示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对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跟踪和展示考核,同步展现重点企业的废水、废气监测监控数据。三是分级管理和服务功能。充分应用“浙里办”“浙政钉”强大用户体系,实现省、市、县、乡镇各政府部门用户分级管理,提供固废业务服务和无废文化宣传。(1)整合固废供需信息资源。搭建产废、用废单位的信息桥梁,根据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供需信息,促进各类固废就近及时得到利用处置;(2)提供咨询查询服务。平台可提供五大类固废治理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技术标准查询服务,提升各单位和个人对于固废相关知识的认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