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创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治理新机制 努力打造“寻乌样板”——寻乌县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实践与启示

2019-09-15

2019-09-15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寻乌是东江源头,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达1445.97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比例高达61.46%。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寻乌县稀土矿探明储量50万吨。由于重开采、轻保护,稀土矿山满目疮痍,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昔日的“稀土王国”变成了今日的新“南方沙漠”。截止2018年底,寻乌稀土矿山历史破坏面积约14平方公里,占矿山总面积的34.8%,县内废石堆放量高达3.3万吨,占全县矿石总量的4.34%,生态治理包袱沉重。在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争当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排头兵工作中,寻乌县在鼎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探索了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径,成为我省打造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先进样板。

  一、修复治理成效——昔日“南方沙漠”今日“聚宝盆”

  作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县,寻乌县先后推进文峰石排、柯树塘和涵水片区三个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CCTV1《新闻联播》、CCTV13《直播长江》等中央权威媒体多次播报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的“寻乌经验”。

  (一)社会效益得以提升

  第一,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一方面,大量减少了潜在的地质灾害,人居安全得以保障。以前严重影响当地人生产生活的雨季泥沙俱下、泥水横流状况一去不复返。另一方面,光伏电站的建立降低了污染物的排放。仅诺通光伏电站项目完成后年均发电量就达27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约燃煤约1.75万吨,污染物减排量达到4.55吨/年。

  第二,有力推进了精准扶贫。一方面,寻乌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工作的推进,为寻乌县贫困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打造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产业,已落户企业为社会提供了2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落户企业还建立了扶贫车间,为矿区和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有效消除了社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寻乌县还把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作为脱贫产业,鼓励农户参与光伏产业,农户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不用掏一分钱,享受政府补贴和财政贴息贷款,农户进行管理并获取收入。加之废弃矿山修复后可以种植油茶,由此,油茶产业也为寻乌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增就业岗位1000多个,成为贫困户的“脱贫树”“摇钱树”。

  (二)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第一,工业用地瓶颈得到有效破解。通过废弃稀土矿山平整治理,寻乌县增加了石排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6800多亩,长期困扰寻乌县工业发展的用地瓶颈问题得到破解,为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提供承接了工业用地。目前,恒源科技钕铁硼废料加工、世纪陶瓷材料、锡洛电机、宏昇磁性材料、泰鑫磁性材料、爱康标准厂房等32家加工企业落户投产;2018年又新增签约项目12个,金额24.3亿元,新增投产项目20个,新增园区面积1740亩,新建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主营业务收入53.9亿元。

  第二,废弃矿山尾沙得以利用。矿山修复遏制了90%以上的尾砂淤积,尾砂再利用经济收益达2.2亿。

  第三,综合收益大增。寻乌县废弃矿区修复后种植的油茶可产生296.64万元的经济收益;光伏电站共产生经济效益526万余元。

  (三)生态效益得以提升

  寻乌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恢复。目前,修复区已形成乔灌草、果林木相结合的立体型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植被覆盖率提高到了80%以上。在植被恢复绿化区域,通过治理的矿山剥采区、尾砂堆积区、环境影响区植被已全部恢复,种植的松树呈现旺盛的生命力,生物的多样性开始初步显现。

  二、主要做法

  (一)变废为宝:改良稀土矿渣,利用废弃矿区建设工业园区

  第一,建设工业园区。一是废区利用。在被闲置的采空区废弃土地上建设工业园。2014年4月4日,寻乌县省级工业园区通过省政府批准筹建,规划总面积约21069亩,分为“一园二区”,即黄坳工业园区和石排工业园区。现有入园企业7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二是退城进区。把原先建在城中或城市周边区的生产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目前,已有近10家加工储藏企业向工业园区转移。三是腾笼换鸟。将1000多亩废弃稀土矿区平整场地后作为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专用地,提供给企业使用。

  第二,改良稀土矿渣。在矿渣上种植油茶等林下经济作物,在矿沙荒地套种适合稀土尾砂区生长的混合草种,如宽叶雀稗和狗牙根,对矿区进行植被恢复,并转移添加适合油茶生长的赫土,营造油茶适宜的生长环境。目前,综合开发治理矿区周边土地2824亩,发展油茶种植1236亩,种植松树、油茶树7万余棵,实现变“沙”为“油”。同时,寻乌县还鼓励引导群众因地制宜,探索种植竹柏、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使得昔日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变成果实累累、果香醉人的“花果山”。

  (二)抒己之长:建立光伏电站,打造地质景观

  第一,在矿山荒地建立光伏电站。寻乌县充分利用矿山荒地光照资源充足的有利条件及光伏电站建设的电网接入、送出优势,以太阳能为基础,在废弃矿山坡地以及屋顶安装光伏电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目前已利用1919亩平整的荒地,建成了诺通、爱康两个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35兆瓦,年发电量达3875万千瓦时。

  第二,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打造地质景观。寻乌废弃矿山留存了大量大型石头,因其质地为花岗岩,体积较大且其组成成分含有许多金属元素,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石蛋”。寻乌县不仅保留这种大型 “石蛋”作为矿山遗迹,而且充分发挥其效用,以“石蛋”特色打造地质公园,吸引游客特别是教育团体、地质学习者前来观赏学习,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

  (三)四林发力:守护修复治理后的“金山银山”

  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既重修复也重保护。寻乌县结合当地林地实际情况,通过四林发力,守护修复不易的“金山银山”。

  第一,退果还林增加林地面积。在退果还林工作中,寻乌县一是聘请了江西省林科院对辖区九曲湾库区上游退果还林区域进行科学设计。二是抓好宣传引导,让农民真正认识到退果还林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大事,引导果农做好产业转型。三是出台果业替代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在退果还林后的山林,种植红心杉、含笑、樟树等经济效益较好的经济树种,并且规定,达到要求的林木可列入公益林补助项目享受补助。在实施九曲湾库区退果还林工程中,寻乌县多管齐下,除了选择枫香、木荷、香樟等涵养水源能力强的乡土树种外,还种植易繁殖、萌芽力强、根系发达、生长稳定且抗逆性强的乡土阔叶树种,而且在九曲湾库区及其他重要水源地培育乡土树种,以更好地发挥其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

  第二,“扩面提标”保护天然林。2016年,国家将江西省列为全国天然林保护“扩面提标”的省份之一,要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由中央财政对停伐的天然林实行补助。寻乌县国土面积235155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31598.6公顷,是全县森林资源的主体。寻乌县按照“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要求,不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首先,进行天然林划片,突出重点,全力管护。其次,人员到位,落实保护措施。县林业局安排工作人员进村入组,与村组具体登记人员及广大林木所有者现场勘界,明确天然林保护的经营户、小班号、小地名、地类、四至界限、面积、林权证号等,将天然林保护面积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最后,建立天然林管护成效奖惩机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有突出贡献的给予表彰;对天然林保护工程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追究责任。各乡镇负责对林木所有者执行天然林保护政策情况和护林员集中管护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以台账形式记录在案,每年根据台账记录评估林木所有者和护林员履行协议情况,并形成评估报告。

  第三,改造低质低效林。首先,县林业、城建、规划设计院等部门认真执行低质低效林改造要求,对山体复绿工程做了精密的规划与部署。对规划区内宜林地、有林地、难利用地等各种地类进行调查摸底,明确后续施工标准、管护措施和经营法人单位,完善造林档案保存复查制度 。其次,在低质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在分析和掌握原生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基础上对症下药。在林中地,补植补造生态功能强的乡土树种;针对被火烧和采伐后的稀疏残次林,主要采取更新改造的方式,恢复和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长量,并将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纳入更新改造范围;针对长势差、生态功能弱的马尾松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低质低效林,实行补植补种;针对自然条件及天然更新条件较好的林地,采取封山育林。

  第四,激发“生态公益林”新活力。寻乌县在林场整合前,共有4个国有林场(澄江林场、剑溪林场、桂竹帽林场、珊贝林场),林场经营总面积23.9万亩,职工人数1452人。2000年以前,林场以木材生产和加工为主,所办的木竹加工等企业年消耗木材超过1万立方米。从2002年开始,由于木材生产企业陆续关闭,寻乌县林场长期陷入“经营面积普遍偏小、负债总额高、遗留问题多”的恶性循环。为解决这一难题,寻乌县将原有的4个国有林场整合组建为一个生态公益林场,下设2个生态公益林场管理站,核定生态公益林场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从而为生态公益林增添了新的活力,守护来之不易的生态修复成果。

  三、主要启示

  (一)咬住顶端,高位统筹,顶层设计是前提

  十八大以来,寻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第一副组长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发改委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高位统筹废弃矿山修复工作。

  (二)扭住中端,部门联动、合力修复是关键

  以往矿山修复,县矿管、环保、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各管一块,各部门资金专项专治,相对独立,“九龙治水”。造成治理过程信息不对称,治理成效不显著、部门职责推诿等现象,导致修复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打破“碎片化”治理格局,开展矿管、国土、林业、环保、水保等部门综合治理,将“九龙治水”转为“合力修复”,走出“既能统一管理,又能各司其职”的新路子。寻乌县探索的这个心路子,较好地解决了“生态无人管”与“利益抢着管”的体制矛盾。

  (三)盯住末端,加大考核,明确职责是保障

  废弃矿山修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涉及部门较多,难度较大。为确保修复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寻乌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和县直(属)各单位年度考核,进一步加大考核权重,强化指标约束。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方面,坚持党政同责,权责一致,终身追究。这些举措为寻乌县的废弃矿山修复工作建立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作者:刘善庆 龚苡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