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政府信息公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周生贤在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11-11-14 文章来源环境保护部

2011-11-14 来源:环境保护部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周生贤
(2011年11月11日)

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正式成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回良玉、李源潮、杜青林专门为研促会成立分别发来贺信或作出批示,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殷切期望。春云同志、宗兴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做好研促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贯彻落实。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关心、支持研促会创建与发展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前不久,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就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提出意见。《意见》的标志性成果是,提出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意见》明确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体系,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环保工作、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付出沉痛的环境代价。生态文明是一种积极、良性发展的文明形态,不是不要发展,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提高资源产出率,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国已具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机和条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在这样的国情下,我们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任务十分艰巨。令人倍感欣慰和充满信心的是,生态文明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有利于建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的重要变化,为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国家和地方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有能力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这一切充分表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意识、经济基础、体制机制正在形成,需要趁势而上,大有作为,早出成效。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必须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范围来审视和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环保工作者要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促进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主流价值;要做生态文明的引领者,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要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研促会是我国第一个以生态文明命名的全国性社团组织,其成立为深化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坚实载体。借此机会,我对研促会工作提三点希望。

  第一,充分发挥智囊智库作用。深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充分发挥支撑服务作用。加强对生态示范创建和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技术支持,适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促进生态创建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第三,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知识和理念之美在于相互交流、共同分享。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动员全社会携手共进。

  研促会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各部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环境保护部机关各部门、各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要在重大课题研究、生态创建试点示范、宣传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以及研促会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坚决支持,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切实为研促会的发展壮大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地方各级环保部门也要重视生态文明研究促进工作,推动形成上下协调、合作联动、社会共建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绚丽多姿,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布满艰辛。希望大家抱着一份执著,胸怀一腔激情,肩负一种责任,用你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引领社会意识和行为,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